柒、關於精神疾病的迷思

醫師:「你怎麼睡不好這麼久了,才來看精神科?」。患者:「如果鄰居知道我去看精神科,他們一定會認為我瘋了,會不敢接近我。我以後沒有辦法做人,家人也會因此蒙羞。要不是已經一整個月沒有睡好了,我今天還真不會來看門診。坐在候診區,我覺得自己好像很不正常。醫師,我是不是真的瘋了?」

由於對精神疾病不熟悉,加上少數案例被廣為報導,所以社會上對精神疾病存在諸多偏見與歧視。於是精神疾病被污名化,患者被貼上許多負面的標籤。患者除了面對自己的精神疾病外,還必須掙扎地適應這不友善的環境,就像是被慢性霸凌一般。這不但對患者非常不公平,而且對於康復是很大的阻礙。就像上一段所舉的例子,患者不敢就醫、就醫時也得躲躲藏藏。有時甚至會內化外界給他貼上的標籤,認為自己可能真的那麼不好。

這一章只談論五個常見的對於精神疾病的迷思,還有太多的誤解沒有辦法被一一討論。就像要改變社會風氣與提升公民素養、為精神疾病去污名化不是一蹴可成的。期望讀者能抱持開放與同理的態度去瞭解精神疾病,如此許多的錯誤標籤即使不經解釋也能被一眼看穿,逐漸形成對精神疾病患者友善的社會環境。

迷思一:精神疾病就是神經病、精神疾病患者是瘋子。 一般人所稱的「神經病」或是「瘋子」係指行為怪思、想法荒誕,總總行徑處事與現實脱節的人。這是屬於精神疾病中比較嚴重的一種狀況,也就是「精神病」(psychosis)或精神病性狀態(psychotic state)。這裡所說「比較嚴重」是就症狀的類型而言,也就是這些症狀的腦功能障礙會影響到患者的現實感;但並不意味狀況比較差或病情很嚴重。一般人會覺得無法理解那些現實脫節的言行舉止,但是可以或多或少理解憂鬱症的憂鬱、焦慮症的焦慮、創創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為什麼一直反覆做同樣的惡夢。 請注意「精神疾病」與「精神病」雖只一字之差,但意義很不同。精神疾病包含各式各樣的腦功能障礙導致的精神病理現象,精神病只是其中的一種類別。如果到精神科的門診走一遭,會發現大部分候診區的患者看起來都與自己沒什麼不同,與自己印象中的「瘋子」很不一樣。另外,許多有「精神病」的患者經過治療,其症狀與功能可以改善很多,外在表現上也不讓人覺得他們有什麼不同。另外,「神經病」與「瘋子」這兩個辭彙已根深蒂固的被貼上許多負面標韱,所以宜避免使用這些名辭。

迷思二:精神疾病患者很危險,是不定時炸彈。 人因為未知而恐懼。當精神病患者所呈現出與現實脫節的想法與行為,身邊的人自然會感到不安與害怕,但這並不代表患者是危險的。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在病況不佳時情緒不穩易怒,也會有較衝動與攻擊性的行為。再加上的確有患者因為特別的精神病症狀而傷害自己或它人,經傳播媒體強調渲染,難免在大眾心目中型塑「精神疾病患者很危險」的刻版印象。這當然是錯誤的。 第一,大部分重大刑案的犯人不是精神疾病患者,或是其所患精神疾病與其犯行沒有明顯的關係。第二,某些精神疾病在急性期時,會有傷害自己、自殺、或是傷人的意念;但一般經過治療都能有顯著改善。所以若能營造友善的環境,協助急性期患者接受必要的精神醫療,則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再者,隨著精神醫療的進步與普及,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病情都屬穩定,甚至已達緩解的階段,與你我並無不同。

迷思三:精神疾病是自制力或意志力不夠的問題。 某些甚至人會偏頗地認為精神疾病患者是敗德的。常常會聽到有人試著開導或教訓精神疾病患者:「你就想開一點,不要那麼緊張」、「那些聲音只是幻覺而已,不要被牽著走」、「你一定是個性太脆弱才會有想自殺的念頭,堅強一點」。請試著以同理心感受,就可以知道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有多麼困難。如果有困難去同理其處境,可以換個方式想:「能做到早就做了,還需要別人教嗎?實在是因為生病的緣故。而且自制力與意志力也會受到精神疾病的影響,更加深患者自己走出來的困難」。再來,得到精神疾病與品德沒有關係,就如身體疾病一般,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感冒。在精神疾病的影響下,患者有時會因判斷能力受損或衝動控制障礙而發生不當的行為,但這不代表他本身的道德低落。

迷思四:精神疾病患者工作能力比較不好,或是沒有工作能力。 精神疾病的確會顯著影響工作能力,就如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憂鬱症在未來將會是造成人類失能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各種精神疾病不盡然一定會影響到工作能力,例如恐慌症患者在病情穩定或是沒有恐慌發作時,其功能並不會較發病前差,所以只要想辦法避免恐慌發作他還是能勝任職場挑戰。另外,當患者病情緩解時,其能力有時是可以完全復原的。或即使沒有完全復原,經由仔細挑選適合他能力的工作,仍然是可以表現得很好。所以,請勿以一個人是精神疾病患者,而概括的認為他能力一定比較差,而在職場上有所歧視。

迷思五:精神疾病的藥不能隨便吃,吃了會被藥控制、會需要吃一輩子。 部分的人對西藥還是有許多成見:吃西藥副作用很多、很傷身體。對精神科藥物當然會有更多的成見:吃藥會上癮、戒不掉;藥會讓自己變笨,大腦被控制住等等。大部分的精神藥物是沒有成癮性的,具成癮性的鎮定安眠藥若能和專科精神科醫師合作,接受醫師指示服藥,謹慎使用,成癮風險幾乎不存在。某些精神疾病像高血壓與糖尿病同樣是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這是因於病情的需要,才必須長期服藥,而不代表因為吃藥的緣故,所以變成得吃一輩子。精神疾病影響大腦,常伴隨認知症狀與身體不適的感覺;有些患者認為是吃了藥讓自己變笨,以及有很多副作用讓身體不舒服,但這些其實是疾病本身的症狀,好好治療反而可以獲得改善。 有的精神藥物是需要每天規律服用方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例如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疾藥物與情緒穩定劑。請鼓勵自己與它人不要因為成見影響服藥的規律性,而影響到藥物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