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精神疾病的範疇與分類

「我只是睡不好,又不是瘋子,為什麼要去看精神科?如果被別人知道我去看精神科,鄰居一定會認為我瘋了,那我以後怎麼做人?」

許多人仍然認為「精神疾病」就是指表現出混亂行為及胡言亂語等較為嚴重的精神狀態。既然持著這個刻板印象,自然很害怕一但來精神科就診就會被貼上標韱;這種「標韱化」與成見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不但不公平,也帶來許多歧視與誤解。如果您有機會來醫院的精神科門診走一趟,或許會驚訝地發現在候診區的大多數患者,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而那些神情比較特別的患者,也只是靜靜地、和藹地坐在椅子上等待看診。

精神是腦功能的展現,精神現象包括意識、注意力、外觀、態度、情緒、語言、行為、思考過程與內容、知覺、認知功能、驅力和身體症狀等不同層面的展現。可以想像當不同類別的精神功能出現問題時,其精神症狀是很不一樣:有些是以情緒和驅力的不穩定為主要困擾,有些是以思考內容與知覺經驗的失調為特色。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立且特別的存在,但如果大腦發生同樣的病理變化,則會表現出類似的精神症狀。隨著精神病理學家們對臨床個案做精細觀察與描述,我們愈來愈清楚如何根據病史詢問與精神狀態檢查分類不同的精神疾病,而且這些分類能有效地預測病程與治療反應。換句話說,即使沒有醫學儀器可以對大腦做足夠精細的檢查,根據臨床評估所做的精神疾病診斷仍能在醫學實務上具有分類、預測與指引治療的價值,也能應用於科學研究而帶來精神醫學的進步。二十一世紀是腦科學蓬勃發展的時代,科學知識的進步將使得精神疾病的診斷不全然依賴臨床觀察,現在腦影像學檢像已經被納入認知障礙症(失智症)的診斷標準中,未來具客觀的檢驗與檢查或許可以成為診斷精神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

精神疾病的分類隨著科學研究進展而與時併進,其奠基於臨床精神醫學、流行病學、神經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精神藥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腦影像學與社會學等對於精神病理的瞭解。本書以 2013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發行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為例介紹精神疾病的分類。雖然是分類,但請謹記許多精神與病理現象是連續而難以被類別化的,分類至少有部分目的是為了方便溝通與臨床應用。另外,一個人可能同時患有好幾類的精神疾病,也就是「共病」的概念。下文謹非常簡單的介紹『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所列的二十類精神疾病,對於特定精神疾病讀者宜閱讀其它資料以獲得完整的資訊。

  1. 神經發展障礙症(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這類疾病發生於「大腦與神經發展」的階段,常常在學齡前就會表現出來,足以影響人際、社交、學業與職業功能。由於是大腦神經發展的問題,所以不同類型的神經發展障礙症時常一同出現。這一類疾病包括了智能不足(廣泛的心智功能缺損)、溝通障礙症(語言及溝通能力的問題)、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患者有持續的社會互動或社會溝通能力缺損,以及重覆且侷限的興趣與行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類群(患者有注意力缺損、過動與衝動控制不佳)、學習障礙症(因特定的訊息接受與處理問題,反應於患者在學習特定領域能力的困難,例如閱讀、書寫或是數學)、動作障礙症(動作協調技巧不佳、過度的重覆動作或是抽搐症)。
  2. 思覺失調類群和其它精神病症(schizophrenia spectrum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 這類疾病的患者有下列五個面向中一個以上的症狀:妄想、幻覺、胡言亂語、整體而言混亂或異常的行為,負性症狀(如減少情感表達、對於目的性活動缺少動機、語言減少等等)。這一大類的精神疾病依據症狀面向的多少、嚴重度與持續時間做區分。
  3. 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bipolar and related disorders) 雙相情緒障礙症就是一般所稱的躁鬱症。與單純的憂鬱症不同,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患者於憂鬱發作外,還會有躁症或輕躁症發作的情況。躁症發作的特色是情緒高昂、易怒、自尊膨脹、思緒飛躍、多話、睡眠需求減少、過多的目標導向活動,以及衝動魯莽的行為。依躁症發作與鬱症發作的嚴重度、頻率與持續時間區別不同類的雙相情緒障礙症。
  4. 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s) 與雙相情緒障礙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在病程中僅有憂鬱發作而沒有躁症或輕躁症發作。憂鬱發作時,患者除了經驗持續的悲傷情緒與對事情失去興趣外,也有認知能力障礙與許多身體症狀,會顯著影響個人的功能。憂鬱發作時患者也常常會發現自己變得沒有耐心而且容易發脾氣,所以容易發脾氣並不代表患了「躁鬱症」。依鬱症發作的嚴重度、持續時間與可能的病因區別不同類的憂鬱症。
  5.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 各種焦慮症的核心症狀是過度的恐懼與焦慮,以及此情緒所伴隨的行為改變(例如過度的躲避反應)。恐懼與焦慮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源自於眼前的威脅,而後者是擔心未來可能的威脅。雖然焦慮與害怕是正常的經驗,但焦慮症患者的情緒張力太強、持續時間太久,導致患者的痛苦與功能損害。焦慮症依所懼怕擔心對象的不同而分類,例如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與懼高症。
  6. 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症(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這類疾病的患者有強迫性的思考與強迫性的行為,也就是知道這些想法與行為是不合理的,但這些想法就是會反覆出現在腦海,也無法抗拒不去做這些行為。例如典型強迫症的強迫性洗手,相關的障礙症如:儲物症與拔毛症。
  7. 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症(trauma- and stressor-related disorder) 當經歷相當嚴重的創傷或壓力事件後,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症的患者最明顯的症狀是對事情喪失興趣、憂鬱、憤怒與解離,不僅僅是焦慮與害怕。包括孩童期的反應性依附障礙症、創傷後壓力症等等。這類疾病與焦慮症、強迫症與解離症有密切的關係。
  8. 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般而言意識、記憶、個人身份、情緒、知覺、身體感覺、動作控制與行為等精神功能一同運作且被良好的整合在一起,但當這個統合出現斷裂或不連續,就呈現出各式各樣的解離症狀,例如失現實感的經驗讓人覺得雖然身處某個環境,但環境經驗讓人覺得不真實或是自己與環境間是不連續的、有隔閡的。多重人格障礙症就是解離症中的解離性身份障礙症。
  9. 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somatic symptom and related disorders) 這類疾病的患者的都有明顯的身體症狀,而他們對於身體症狀有許多不適當的的反應,包括想法、感覺與行為,正是這些不適當的反應造成顯著痛苦並影響功能,而不僅僅是身體不舒服而已。部分患者的身體症狀無法以現有的醫學知識來解釋。
  10. 餵食及飲食障礙症(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患者有持續的關於進食或進食相關行為的問題,影響到攝取食物及吸收營養,以至影響身體健康與心理社會功能。包括異食症、嗜食症、厭食症與暴食症等。
  11. 排泄障礙症(elimination disorders) 顧明思義,這類疾病的患者會一再的在不適當的地方解尿與排便,例如尿床、尿褲子、於地板上解便等。有些患者無法控制其解尿或排便,但有些則是故意的;常常始於孩童期或青春期。
  12. 睡醒障礙症(sleep-wake disorders) 這類疾病的患者有睡眠或維持清醒的問題。睡眠障礙可以是其它精神疾病的一個症狀、受生理因素的影響,但睡眠本身也可能發生問題。猝睡症的患者會無法抗拒睡眠需求而在不應當睡著的時間突然陷入睡眠或小睡。
  13. 性功能障礙(sexual dysfunctions) 心理與生理狀態都會影響到性功能,患者在性行為的過程或是從性行為中獲得娛悅的感覺發生困難。
  14. 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性別不安的患者其所經驗或展現出來的性別與指定性別有顯著不一致,而這個不一致帶來痛苦並影響到其社交、學業或其它重要領域的功能。「指定性別」指個人在最初是被指定為男性或是女性,通常是在一出生就被指定;例如根據外生殖器嬰兒被判斷是男生或是女生,並據此報戶口。
  15. 侵擾行為、衝動控制及行為規範障礙症(disruptive, impulse-control, and conduct disorders) 患者在對情緒與行為的自我控制有顯著困難,以致於在行為上會侵犯到他人的權利,或是讓其時常與社會常規或權威者發生抵觸衝突。依其困難以情緒控制或是行為控制為主做分類,有些患者僅對特定行為特別無法控制其衝動,例如病態縱火症。
  16. 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症(substance-related and addictive disorders) 「物質」是會作用於大腦並改變精神狀態的化合物。物質使用疾患的患者即使知道繼續使用某物質對其有很不利的影響,但仍然繼續使用,並出現相關的認知、行為與生理症狀。物質使用疾患的特色是即使患者沒有繼續使用該物質,但大腦的某些迴路功能發生變化,造成其對繼續使用該物質有強烈的渴望。個人在使用某些物質時,會因為物質本身的作用而出現精神疾病;或是在持續使用一斷時間後突然停用,出現戒斷症狀並造成精神疾病。
  17. 認知類障礙症(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這類疾病包括譫妄、認知障礙症(過去稱作失智症)與輕型認知障礙症,臨床上最核心的症狀為患者認知功能的改變,比其先前的水準顯著降低。
  18. 人格障礙症(personality disorders) 患者的人格(內在經驗與行為的持續模式)顯著偏離個人所處文化的期待,影響廣泛且沒有彈性,造成顯著痛苦與功能損害。所列的十種人格障礙症可以分為三群。A群人格障礙症的患者常常讓人覺得古怪與行為乘僻。B群人格障礙症的患者讓人覺得戲劇化、情緒化與不穩定。C群人格障礙症的患者很容易感到緊張與害怕。
  19. 性偏好症(paraphilic disorders) 性偏好(paraphilia)指強烈且持續的對於非一般性器官刺激或正常人類伴侶的性的興趣。並非所有的性偏好都是疾病,只有在其導致個人顯著痛苦或功能減損,以及對它人造成或可能造成傷害時,才被稱為性偏好症。
  20. 其它精神疾病(other mental disorders)